2025年11月20日出版的《上海教育》杂志,刊发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党委书记高建华题为《筑牢育人根基,强化实践养成》的署名文章,介绍了天华学院思政教育的特色做法。全文如下:

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聚焦民办高校学生特点,构建具有校本特色的立德树人工作新范式,狠抓学生日常品德养成教育,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理念引领,促育人自觉
针对当代大学生思想状况,学校凸显“教育学生做人”理念,全面融入办学治校全过程。
以坚持公益办学为导向。学校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秉持“诚信与责任”办学理念,坚定走非营利性公益办学道路。学校强化现代大学治理体系建设,落实党组织地位,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确保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
以教育学生做人为根本。学校确立“为做人而学习”的校训,培养“专通雅”协调发展的应用型人才。通过编印理念读本、拍摄900集解读视频、撰写32篇办学亮点汇编,推动价值理念内化于心。将人才培养目标细化为“学生能力与素质16条标准”,全面融入31个专业培养方案,实现知识、能力与价值塑造的有机统一。
以辐射同城高校为己任。学校积极整合校内外资源,建设党建与思政工作创新平台,承担33项上海民办高校党建与思政工作创新专项计划,牵头建设上海民办高校干部和党员研修基地、党建与思政工作研究中心,实施一体化育人示范项目,带动同城民办高校共同发展。
体系支撑,促育人合力
学校坚持系统思维,推动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不断夯实育人根基。
打造育人主力军。学校在配齐建强辅导员队伍基础上,创新设立由军队退役士官组成的副辅导员队伍,实行“双辅导员”协同工作机制。同时,选派青年教师担任班导师,选拔优秀学生组建班助理团队,形成多层次、立体化的育人网络。学校持续加大待遇保障和培养力度,全额资助34名辅导员攻读国内外硕士、博士学位,提升队伍专业素养。
夯实育人主阵地。学校系统构建“大思政课”建设模式,推动思政教育入脑入心。加强思政课程建设,开发“道德中国”“伟大建党精神在上海”等特色思政选修课,编写教学案例集,思政教师荣获国家级、上海市级多项奖项。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建设280余门“活力课堂”示范课程,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丰富思政实践课程,与120余家单位共建实践基地,组织“行走的思政课”,每年近7000名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组建“青音”大学生理论宣讲团,多部作品在“学习强国”平台展播。打造思政特色课程,将中英文辩论训练纳入实践学分,辅导员全程跟训,引导学生明辨是非、锤炼思维。
丰富育人新路径。促进学生成长,需要不断拓展第二课堂育人功能。加强“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推动党建资源和育人力量下沉,“一人一档”精准帮扶。精心设计入学教育和毕业教育,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和感恩母校活动,强化文化浸润。构建家校协同机制,每学期举办家长开放日,累计接待家长1196人次。完善生涯指导与奖助体系,助力学生成长成才。构建线上线下融合新场域,成立大学生记者团,开设青年教师专栏,打造网络正能量阵地。
实践养成,促育人规范
针对学生特点,学校实施特色育人举措,强化行为规范与价值内化,推动全面发展。
育人需有规范约束。推行德育学分制,将境界修养、行为自律、素质拓展纳入学分管理,作为毕业必备条件,相关成果获全国民办高校党建与思政工作特等奖。实施常态化军训与劳动教育,以军风促校风,强化纪律意识与阳刚之气。
育人需有榜样引领。每年评选优秀学子并悬挂肖像于校内大道,发挥示范效应。组建学生自管队伍,推进朋辈教育与自我管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累计结对帮带学生6000余名,营造见贤思齐氛围。
育人需有经典滋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经典阅读设为必修学分,开展导读、笔记交流与诵读比赛。打造400余米“修身苑”文化长廊,辑录国学经典名句400余条,成立“国学宣讲团”“天华雅乐团”,营造沉浸式文化育人环境,相关项目获教育部校园文化建设优秀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