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浪潮奔涌,教学科研智能化转型刻不容缓。在此背景下,大力开展人工智能专题培训,正是赋能未来创新、抢占发展先机的战略举措。10月10日,教师工作部与人工智能学院首次合作,共同开展第65期博士沙龙,特邀上海交通大学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研究所所长、医疗机器人研究院院长聘教授杨杰教授主讲,围绕人工智能在科学研究中的前沿应用展开深度分享。活动近100人参加,教师工作部副部长李艳艳主持。
(杨杰教授做分享)
首先,杨杰教授以“人工智能如何重塑科学研究范式”为切入点,详细阐述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影像分析、生物信息学等领域的突破性进展。例如在医疗影像诊断中,深度学习算法的应用显著提升病灶识别准确率;杨教授还结合自身在医疗机器人领域的研究经验,展示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融合在微创手术规划、术后康复等环节的成功案例,直观呈现人工智能凭借数据建模与算法优化能力,成为推动科研创新的关键力量。同时,杨教授着重强调跨学科合作的重要性,倡导不同领域研究者借助人工智能打破学科界限,探索科研新方向。
(沙龙现场)
在问答环节,现场气氛热烈,多位老师积极提问。其中一位生物医学领域的老师问及“AI处理复杂生物数据时如何平衡算法效率与数据隐私保护”,杨杰教授回应称,团队通过联邦学习技术,在不共享原始数据的前提下实现模型协同训练,既保障算法性能,又守护数据安全。此外,老师们还围绕AI在材料科学、科研伦理等方面的问题与杨教授交流,杨教授结合行业实践与学术思考逐一细致解答。
(问答环节)
讲座最后,大家以热烈的掌声对杨杰教授的精彩分享表示衷心感谢。此次讲座从技术应用到科研伦理,全方位展现人工智能赋能科学研究的潜力,为师生带来一场高质量学术盛宴,有效丰富了大家对人工智能领域的认知。我们相信,这场前沿的学术盛宴,必将把学校的博士沙龙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开启新的视野与未来!
供稿 | 人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