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 | 陈再阳:以传道之心育时代新人

发布者:宣传部发布时间:2025-08-13浏览次数:10

来源:东方网 2025年8月13日

标题:国学经典教师:以传道之心育时代新人

作者:陈再阳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对于教师的作用,古今论述颇丰,最为著名的当属唐代韩愈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201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对此发表了深刻的见解。他说:“‘传道’是第一位的。一个老师,如果只知道‘授业’‘解惑’而不‘传道’,不能说这个老师是完全称职的,充其量只能是‘经师’‘句读之师’,而非‘人师’了。古人云:‘经师易求,人师难得。’一个优秀的老师,应该是‘经师’和‘人师’的统一,既要精于‘授业’‘解惑’,更要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好老师心中要有国家和民族,要明确意识到肩负的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这段论述,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当今教师的要求,同样适用国学经典教育教师。那么,国学经典教师需要什么样的师德素养呢?

有“为往圣继绝学”的文化自觉与使命担当

柳诒徵在其著作《中国文化史》中指出:“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孔子对古代文化的热爱和传承的使命感在《论语》中有多次陈述,如: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孔子在这一章强调自己对古代文化的热爱之情,并勤勉地学习它。孔子以传承先王之道为己任,对古代文化的延续充满敬畏。孔子还自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孔子强调自己相信、喜爱古代文化,但只传述、继承而不创造发明。这是自谦之辞,但也彰显了他对古代文化传承的担当与抱负。“夏礼吾能言之”“殷礼吾能言之”,便是对承传古代礼制能力的自信和使命的自勉。

因此,从事国学经典教学的教师,应有继承和弘扬孔子这一精神的文化自觉,不仅身体力行地教授经典,更要通过经典的讲授,以“为往圣继绝学”为使命,自觉承担文化传承的责任。

抱持教育初心与教育情怀

在这个信息爆炸时代,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国学经典教育似乎成了一种文化时尚,各类读经班、国学课堂纷纷涌现。然而,当我们剥开这层热闹的表象,不禁要问:那些摇头晃脑背诵古诗文的孩子们,真的触摸到了经典的灵魂吗?那些以传承文化之名行经商逐利之实的教育平台,真的理解教育的本质吗?若偏离传道的教育初心,缺乏真挚的教育情怀,国学经典教育终将沦为一场没有温度的文化表演。因此,国学经典教师除了秉承孔子的传道精神、传承文化的历史使命感,还要抱持温暖的教育情怀。

教育情怀首先体现为对经典的敬畏之心。北宋理学家程颢曾言:“读书须是虚心涵泳,切己体察。”这意味教师自身必须先与经典建立起生命的对话,而不是将其视为可以随意肢解的知识碎片。明代王阳明龙场悟道,正是将儒家经典内化为生命体验的结果。如今,国学教育如果只停留在字句背诵、礼仪模仿层面,缺乏对经典精神内核的深刻把握,那么再多的“之乎者也”也不过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师应像古代儒者,以“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态度对待经典传承,让古代经典都能在现代教育情境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教育情怀还应体现为对教育初心和本质的理解。国学经典教育的本质是人的教育。我们谈论教育情怀,实际在重申一个古老而永恒的真理:教育的终极目的不是知识的堆积,而是人格的完善。从孔子的“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君子不器”的成人完人教育理念,到张载的“为天地立心”,我国传统教育始终把人的全面发展放在首位。在这个价值多元、功利盛行的时代,国学经典教育教师尤其需要坚守“蒙以养正”的教育初心。真正的教育情怀,是穿越时空的隔阂,让千年智慧与当代心灵产生共鸣的能力;是不为市场左右,坚守教育本真的定力;是每个生命都能在经典滋养下绽放独特光彩的信念。

教育情怀的核心在于对学生的深切关怀。孔子面对子路与冉有关于“闻斯行诸”的同一提问,给予截然不同的回答:子路性格勇猛激进,故孔子告诫他“有父兄在”,需三思而行;冉有行事谨慎退缩,孔子则鼓励他“闻斯行之”。公西华不解其意,孔子点明:“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这一经典对话生动展现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智慧,真正的教育者是洞察学生的性情与内在需求,而非机械地灌输知识。

这种深切关怀不仅体现在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尊重上,更应升华为一种普遍的人文精神。《孟子》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教育的终极目标不仅提升学生的个人才智,更是培养他们推己及人的仁爱之心。经典教育若只强调背诵与训诂,未能引导学生将“仁者爱人”的精神融入生命实践,便失去其根本意义。真正的教育者应当放下自身的权威与成见,以学生的成长需求为出发点。国学教育不是让教师成为经典的复读机,而是要让经典成为滋养学生心灵的源头活水。无论是孔子的因材施教、孟子的春风化雨,还是老子的“以百姓心为心”,都指向同一个真理,即教育情怀的本质,是对每一个独特生命的真诚观照与深挚成全。

有内在修养到外在礼仪的人格示范性

教育的真谛从来不止于知识的传递,更在于个体人格的感召。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道出了教育最本质的规律,即教师的人格示范比任何说教都更具影响力。作为国学经典教师,要修己以敬,时刻涵养自身的德行,秉持“身正为范”的师德标准,要求学生做的,自己必先做到;禁止学生做的,自己必先杜绝,讲究表里如一,言行一致。

孔子学生子贡在《论语·学而》中赞美老师“温、良、恭、俭、让”五种品质,赢得天下为政者把自己国家的政事主动告诉孔子,这五字德行也是我们应追寻的修养目标,为人品性善良而不失智慧,对待学生温和而不失原则,行为举止恭敬而不失亲切,生活俭朴而不失品味,待人谦让而不失立场。

内在德行如此重要,又该如何修养自己?《论语》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告诉我们,为人、为事、为学上要坚持自我反省。《孟子》也主张“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我们如能深谙此道,将自我反思作为日常功课,必能“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而日日进益。学校有位国学经典教学的老师在教育札记中写道:“每当学生出现问题时,我首先审视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得当。”这种反求诸己的态度,使得教育始终保持着纯粹性。这正如《中庸》所说:“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真正的修养是内在德性的自然流露,无需刻意表现却能感化人心。

真正师德高尚者,文质彬彬之君子,无需多言,却能威仪自现。《论语·泰伯》提出君子外在的三个表现:“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道德经》第六十三章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这为教师的仪态修养提供了明确的指引,我们在日常教学中既要注重着装端庄、举止得体,要端正自己的脸色,注重言辞声调,更要去追求《庄子》所说的“形莫若就,心莫若和”的境界。实践证明,教师仪态修养与学生学习效果紧密相关,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刻意的说教更深远。

国学经典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传承文化,更在于塑造灵魂。我们需要的是既有深厚学识,又有教育情怀的国学教师;是既能“为往圣继绝学”,又能“为时代育新人”的引路人。他们以文化自觉为根基,以教育初心为动力,以人格魅力为示范,让千年经典在现代课堂中焕发生机,滋养学生的精神世界。唯有如此,国学教育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培养出既有传统底蕴又有时代担当的新一代。让我们共同期待,这样的国学经典教师越来越多,让文化传承的火炬照亮更多心灵。



原文链接:国学经典教师:以传道之心育时代新人-东方网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