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中午11:30分远程教学中心举行第59期博士沙龙,本期沙龙特别邀请人工智能学院指导教授杨煜普与大家分享AI未来的“乐观”与“担忧”。沙龙报名踊跃,30余人积极参加了此次活动,充分显示了大家对AI的兴趣,活动由教师工作部副部长李艳艳主持。
(杨煜普教授做分享)
杨煜普教授的讲座聚焦以下三个方面:哲学认知层面、技术科学层面、现实情况:联合国发布“AI教师学生能力框架”。
对于哲学认知层面,长期以来,哲学家们一直在拷问一些宏达的问题:1 大脑是如何工作的?2 机器是否有可能像人一样做出智能的行为?3 这样的机器是否会有真正的、有意识的思想?回答这些问题,需要思考“一元论”与“二元论”。“一元论”认为智慧不分层次,人类与机器人平等,机器人“可以征服”人类。“二元论”认为智慧是分层次,人类“永远高于”机器人。
对于技术科学层面,人工智能全景包括人工智能基础,问题求解,知识、推理和规划,不确定知识和不确定推理,机器学习,沟通、感知和行动,反思与展望。1980年哲学家约翰·希尔勒提出了弱人工智能和强人工智能。弱人工智能的机器可以表现得智能,而强人工智能的机器是真正地有意识地在思考(而非仅模拟思考)。随着时间的推移,强人工智能的定义转而指代“人类级别的人工智能”或“通用人工智能”等,可以解决各种各样的任务,包括各种新奇的任务,并且可以完成得像人类一样好。“人工智能之父”艾伦·麦希森·图灵是第一个对人工智能提出可能的异议的人,他预见了后来人提出的几乎所有的意见:人类行为的“非形式化”特征、机器的“能力缺陷”、数学异议等。
对于现实情况:联合国发布“AI教师学生能力框架”,人工智能正在迅速改变我们所处的世界,影响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为了帮助教育系统跟上步伐,2024年8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最新推出两个能力框架,一个针对学生、一个针对教师。
(杨煜普教授与大家互动)
讲座最后,杨煜普教授与大家进行了互动,增进了大家对人工智能的认识。大家深刻认识到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对智能化的不断追求,人工智能技术在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人工智能的发展势将对教育领域带来一系列深远的影响和挑战。本次沙龙激发了大家对人工智能学习的热情,并积极表示想在自己的教学中尝试AI赋能。
文 | 李艳艳 图 | 李艳艳 供稿 | 人事处